找到相关内容157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要领

    ?  答:古德云:「若不观心,法无来处。」盖佛法都在清净心上,返观内照,始能引出佛性:一切三昧门,一切陀罗尼门,一切解脱门,一切神通门,一时俱得显现。故知心是妙法来处,若不观心,如何能引得出来?是以观心为佛法第一妙行,诸行莫及。故华严云:「初发心时,即成正觉。」谓自心是佛,见自己真佛,即成正觉也。发菩提心论云:「若人求佛慧,通达菩提心,父母所生身,速证大觉位。」今人欲成佛,而驰心外求,哀哉!未曾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1541216.html
  • 生命的觉醒之路——学禅体验录

    心法门作为入禅之修持方法的原由。  观心功夫的最初阶段实际上是个收心的过程。因为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,必须将惯于外逐的思维收回来观察自我。所以刚开始作观心功夫觉得很吃力、很紧张,往往愈观愈乱,不是心...之后,就会进入到“名符其实”的观心阶段。这时,外向思维的惯性得以控制,心灵内向性的观照力逐步增强。内心世界由混浊、杂乱开始变得清晰,心念的急流得以缓和,每一念的产生、消亡都了然于心,难以瞒昧,已能领略...

    王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1442402.html
  • 怎样实践佛法?

    佛的能事了。  2. 观心  观心一法,是修心的要务,一切大乘经典所说的,处处不离般若,正是处处不离观照。由于我们平时不能一念回光来返照自性,终于使妄念象脱缰之马一般,奔驰不停。现在我们用自性来照于自心,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。所以《涅槃经》说:“能观心性,名为上定”。《大乘心地观经》也说:“若能修习深妙观,惑业苦果无由起。”观心的方法,初下手时,是要随时随地放下一切妄想杂念,是、非、善恶都不思量,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4943958.html
  •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论争

    学徒遍於东南.  山家派之议论大多出自知礼,其来往论议之文章收於《十义书》,《观心二百问》等书中.《十不二门指要钞》为其代表作,其他另有关於智顗《观音玄义》,《金光明经玄义》等注疏之作.尤以《...梵臻北宋僧.生卒年不详,钱塘人,原名有臻,号南屏,从学於四明知礼.师辩才无碍,每就观心,观佛等问题,与净觉仁岳等之「後山外派」诸师展开对论.崇宁年间追諡「实相禅师」之号.  (三)山外派代表人物  1,...

    释演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3556809.html
  • 浅谈四念处的修行

    我们生活中所感受到的。如果能够下苦工夫深深地去思维,去观察,那就能知受是苦,知苦而想跳出苦海,勤修戒定慧,自然就能免除第二颠倒妄见了。  ③心念处  观心无常。心, 一般人指为人身中的肉团心,那是错误...观心无常的明灯,若能从此探入观察,就可系心道法上,免除第三个颠倒妄见了。  ④法念处  观法无我。法的范围很广,凡心识所了知的,一切都是法。它的意义是:具有特别形相和现出l种性质,这种形相和性质,使人...

    邓来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10159758.html
  • 智顗佛学思想研究的可喜成果

    代表作就是《摩诃止观》。“圆顿止观”,讨论的不仅是以“止观”为中心,而且特别强调了“观心”的作用,把“观心”当作是“教行之枢机”。所以,欲想把握天台思想的核心,离了“观心”皆无要领,特别是一心三观。  ...

    许抗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0665781.html
  • 圆觉经管窥九~十

    经管窥九~十  慈云演音第288期(2000.06.30)   圆瑛大师《圆觉经讲义》:「上文作我空观─观身无我讫;本段文以下,则作我空观─观心无我」四缘假合,妄有六根者,此承上文,谓四大因缘,假和合之...)   心,以为实我,今以正思惟,慧照观察(前文作我空观─观身无我,本段文作我空观─观心无法),发明知幻之义,了知身心俱不可得,则我执不破自破。」  圆觉经管窥(十)─普眼菩萨章之三  幻身灭故幻心灭...

    何金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374090.html
  •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简介

    的。像本经这么有系统叙述的,尚不多见。但本经并不只是述说实际道德的四恩而已,经中也含有甚深的教理,以及修道生活上的主张。又,经中不仅教示在无人之静处,持戒及修十度,并劝勉应依禅定观心;此亦正是本经所以...,一切皆以大地为所依而住;心亦如是,能为一切法之所依止。有此能生、所依二义,所以喻心以地,曰心地。依此,可以明白观察心地是怎样的紧要了。假若观心而了知即心自性之诸法实相者,则了知心心所法,无内无外亦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147167.html
  • 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

    觉念处、观心如心念处、观法如法念处。 这段经文指出,四念住(四念处)是净化众生、灭除痛苦、解除忧愁的一条道路。四念住就是身念住(观身如身念处)、受念住(观觉如觉念处)、心念住(观心如心念处)、法念住(...盲目追求感受、感觉而不再受苦了。经由禅修看清感受、感觉的面目,以拔除个人的不良习性便是佛教心理学的一个特色。 (3)观心如心念处 「观心如心念处」是直接观察当下的心识,有些众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执着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447826.html
  • 静心疗法的佛教渊源

    执著身心是干净的。   苦 --受念处--观受是苦--乐:执著世间有快乐。  无常--心念处--观心无常--常: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。  无我--法念处--观法无我--我:执著有一个我。   四念处是在身、受、心、法这四个处所,以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四法的正念,而生起智慧的观察,就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以达 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、乐、常、我四个颠倒。破除四颠倒后,我们就不会有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4152709.html